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ATS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及相关的量表对入住本院的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随访。结果ATS所致精神障碍多发生在慢性滥用者,发病急,症状以幻听、被害妄想为主,治疗效果好,容易发生精神闪回。结论防治ATS所致精神障碍必须采用医学、社会和心理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法。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是通过化学合成而制造,具有很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及依赖性。近年在我国流行,又被称为合成毒品或新型毒品。目前我国滥用“冰毒”“摇头丸”等ATS的问题日益严重,ATS所致精神障碍已成为精神科临床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就近年来江西康宁医院收治的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诊断符合ICD-10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入组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32例,全部为男性,平均(25±3.8)岁,初中5例,高中19例,大学8例;经商16例,司机12例,自由职业4例;家族史均为阴性;接触毒品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1±0.15)年;急性发病24例,亚急性发病7例,慢性发病1例;首次住院26例,二次住院6例。
1.3、研究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PANSS量表、随访登记表等工具进行调查与评定。随访时间2年,每月1次电话随访。
2、结果
2.1、临床特征入院时32例患者PANSS评分均在80分以上,其中P因子分较高;HAMA显示19例有中度焦虑。24例急性发病患者均有明显的兴奋,情感不协调,睡眠剥夺等症状。其中17例(70.8%)出现明显的言语性幻听,5例(35.7%)出现幻视,9例(64.3%)出现被害妄想。7例亚急性发病患者有明显的言语性幻听并出现自残行为,1慢性发病患者则以阴性症状为主。
2.2、治疗效果32例患者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奥氮平7例,治疗量为( 10.2±5.3)mg/d;利培酮10例,治疗量为(2.6±1.1) mg/d。32例患者中31例(96.8%)治疗效果好,治疗2周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PANSS评分下降至40%以下(P<0.01)。1例(5.8%)治疗效果差,治疗4周后PANSS评分才下降10%以下。
2.3、预后随访32例患者中31例以临床痊愈出院,1例以临床显进出院。出院后随访结果:31例能很好回归社会,1例存在社会功能缺陷;32例患者在坚持服药1~3个月后均自行停药,17例(53.1%)在停药后出现焦虑症状,8例(25%)合并出现抑郁症状,均寻求医学帮助。32例中18例(56.3%)能远离毒品,14例(43.7%)不能远离毒品,其中13例(92.8%)复吸后出现精神症状复发而再次住院。
3、讨论
ATS所致精神障碍已成为ATS滥用者寻求医学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本研究显示ATS所致精神障碍主要发生20~30岁的青年男性,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以个体经商和司机为主。这一群体对ATS的危害认识不够,常以增加精力,诱导快感而发生滥用。
ATS所致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慢性滥用者,临床起病较急,病情发展快;临床症状以言语性幻听、幻视、被害妄想为主。针对临床症状的治疗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满意,治疗量不大。精神症状消失后,大多数可以停药,但有部分患者停药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需要寻求医学帮助。以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一段时间可以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利减少病情波动和预防精神症状闪回。
ATS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是ATS滥用,部分患者不能有效控制ATS滥用,致使出现精神症状闪回而再次住院治疗,部分患者则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物质滥用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做好ATS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医学、心理、社会综合治疗,加大成瘾物质滥用的危害性宣传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