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毒品犯罪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包括冰毒、摇头丸、麻古、氯胺酮等新型毒品问题突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软性毒品”。

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已哌啶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基丁丙酯。吸食新型毒品与海洛因一样具有成瘾性,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滥用新型毒品除了严重危害健康外,另一方面还耗费大量金钱。而服药后的人群行为失控,又很容易引起其他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

1.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

一是新型毒品的制造和加工工艺更加高超,手段更加狡猾。

现在境内不法分子自行制造和储藏冰毒多选择城乡结合部或郊区等偏僻地区,租用城市出租房屋或单位出租仓库;通常将生产工序分开,异地分别加工;生产过程注意排污,有的甚至将污染大、易被人怀疑的环节转移到偏僻地区或全封闭地点进行。

从制造冰毒的方法看,采用麻黄素为原料制造冰毒的案件依然占大多数,而且,制造工艺和程序趋向简化;制毒设备大多较为简陋,经常用日常生产或生活用品替代,如用吸尘器代替真空泵,用高压锅代替压力锅等等。购置制毒设备往往采用零星购买,集中使用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境内一些毒贩已掌握了完全用化学方法会成冰毒的技术。此类制造冰毒案件已发现多起,其工艺和配方并不复杂,有的犯罪分子直接通过麻黄草加工制作麻黄素、再由麻黄素加工成品冰毒片剂,这种方式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二是新型毒品制贩的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

犯罪手段日趋狡猾隐蔽,邮寄方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新型毒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年轻人,而这些追赶时髦的年轻人大多喜欢上网,毒贩们充分以互联网络为工具,采用暗号或密码进行网上交易、网上结帐,进行毒品经营与交易。有的国外制造新型毒品的不法分子在实验室研制出新型毒品或其衍生物的配方,然后利用邮件传送到国内,从而在国内大肆加工制造新型毒品。

三是新型毒品犯罪及新型毒品类型不断增多。

近两三年来,“冰毒”、“摇头丸”案件数量剧增。例如在2006年1-6月重庆涉毒案件中,小额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占了同期毒品犯罪案件的81.24%,成为重庆毒品犯罪的主要形式;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2005年新型毒品案同比两年前增长300%。此外新型毒品类型也在不断的增多,近来在广州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六角”的极为罕见的新型毒品,这种毒品上世纪只在美国出现过两例,最近在香港和台湾也出现过,但在大陆还是首次出现。目前,广东毒品犯罪涉及10多种毒品类型。

四是制贩新型毒品犯罪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转移、向国外迁移的趋势。

制贩冰毒犯罪的地域已由东南沿海少数地区向内地迅速蔓延。随着东南沿海地区打击毒品犯罪力度的加大,国内制贩新型毒品犯罪活动由广东、福建等重点地区向内地省份转移并逐渐铺开,涉及江西、安徽、河南、黑龙江、甘肃、河南、广西等地。此外,新型毒品犯罪还有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的迹象。目前,全国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市)公安机关发现贩卖、加工制造或滥用冰毒及其衍生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但是,较为严重的地域仍是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冰毒主要流向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

五是西部地区走私出境麻黄素和其他易制毒化学品活动猖獗。

麻黄素是制造冰毒的主要原料,可从天然植物麻黄草中提炼而成。中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处在北纬30度至50度之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麻黄草的主要产地。受国际毒情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从中国西部地区向”金三角”地区、”金新月”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犯罪活动都非常严重,而且还出现了国外企业以合法贸易手段骗购中国易制毒化学品的案件。

六是吸食新型毒品群体低龄化加快,涉毒场所和地区逐步扩大化。

目前,娱乐场所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毒品滥用人群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一部分低龄青少年逐步成为侵害对象。青少年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周围伙伴的不良影响而吸毒或贩毒;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尚不独立,为维持自身高昂的吸毒费用或为谋取暴利而走上贩毒的犯罪道路。在广东省2005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3岁。在众多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浙江省公安厅数据库中的1609名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统计分析,35岁以下占86%。吸食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毒品场所由迪斯科舞厅、KTV等逐步向茶艺吧、咖啡厅、酒店、宾馆等场所蔓延。吸食新型毒品问题逐渐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扩散蔓延。

2.对策

一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应将禁毒工作深入人心。以争创“无毒乡镇”、“无毒村”、“无毒居委会”、“无毒社区”为龙头,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黑板报及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将禁毒知识宣传到家家户户。在各个学校,利用图片、一些典型案例、上法制课等进行相关的毒品知识宣讲,让青少年从小就知道毒品是什么,了解其危害性,消除其神秘感,从而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永不沾毒”的思想,彻底认清毒品祸国殃民的本质,始终如一的拒绝毒品。借鉴美国教育子女远离毒品,即教导子女防范毒品的知识措施,向毒品说不。美国卫生福利部药物滥用预防办公室出版了父母亲指导手册,以帮助家庭中对吸用毒品的预防。

二是加强对戒毒所的管理,让其真正成为戒毒的场所。

规范戒毒所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然而我们目前戒毒手段粗放缺少得力措施,禁毒预防宣传,更多的注重于标语、口号,针对特定群体的禁毒预防工作,缺少得力措施。我们现在的戒毒方式还处在十分粗放的阶段,不管是吸海洛因还是冰毒的都放在一起,用同一种方式戒毒,更谈不上根据吸毒者之所以吸毒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

目前我国的戒毒所尚未纳入政府的规范化管理,戒毒所戒毒人员的最低生活标准没有硬性保障机制。戒毒人员收期截止,戒毒所就迫不急待地把他们“倒腾”给家庭或劳教所,统计数据显示,从劳教所出来的人不仅复吸率高,犯罪率更高。

三是多管齐下,加大对娱乐场所的治理力度。

第一,在娱乐场所中张贴或悬挂醒目的禁毒警示牌、广告等开展禁毒宣传。第二,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禁毒教育,掌握识别吸食新型毒品者的特征,熟悉举报毒情的方法。第三,业主要洁身自好,提高拒毒能力。最后,对凡存在吸贩毒现象的文化娱乐场所,应立即对其停业整顿,对知情不报的娱乐场所业主,依照法律以容留他人吸毒罪论处。通过共同努力,力争使娱乐场所吸贩新型毒品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有力遏制新型毒品犯罪蔓延。

各级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应加大发现、查处和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的力度,有效地遏制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发展蔓延的势头。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打击能力。要适时组织禁毒、治安、巡特警、派出所民警进行缉毒培训,通过实物、照片、图像等资料,提高对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识别能力;通过分析研究毒品犯罪的规律特点,提高发现吸贩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的能力。二是整合警力,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贩毒分子,依法严惩组织、容留、参与吸贩毒活动的不法经营者,减少新型毒品的需求。同时,坚持打网络、打毒枭与打零星贩毒活动并举的方针,努力摧毁地下毒品贩运网络,从源头上切断新型毒品的供应。三是健全禁毒情报网络,要广辟线索来源,堵源截流,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逢吸毒必查贩毒,逢贩毒必查上线下线的深挖细查工作机制,摧毁犯罪网络。四是严格落实吸毒者一律强制戒毒、全员收戒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吸毒监控体系,切实提高吸毒人员的发现能力,对吸食毒品的违法人员依法实施强制戒毒或劳教戒毒,充分发挥法律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公安刑事侦查创新的背景形势——刑事犯罪形势
当警察遇上HIV:“无计可施”的尴尬如何解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导航
关闭

我的购物车

Viewed

Recently Viewed

关闭

商品分类